泸州市龙马潭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推进“三区”融合,深入实施“综合枢纽兴区、现代工贸强区、统筹城乡富民”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泸州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先行区,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综 合
全区行政区域面积333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个厂区办事处),39个村(475个村民小组)、50个社区(549个社区小组)。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45.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92亿元,增长10.2%,其中工业增加值136.02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73.35亿元,增长10.7%,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5%、69.5%、29%,分别拉动GDP增长0.1、6.9、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7:67:28.3调整为4.5:65.6:29.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63938元,比上年增加3627元。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152.06亿元,增长10%,占GDP的57.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140.49亿元,增长10.1%;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3%,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物价温和上涨。2018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7%,比同期高2.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食品烟酒下降,医疗保健持平,其余均有所上涨,其中上涨较快的是居住类和教育文化娱乐类,分别上涨8.7%、4.8%。
二 、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2018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亿元,增长3%。其中:农业产值7.8亿元,增长3.6%;畜牧业产值9.14亿元,增长1.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增加值5.55亿元,增长3.9%;牧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6.82万吨,比上年减少35吨,下降0.1%。其中:夏粮产量0.28万吨,下降0.4%;秋粮产量6.55万吨;全年油料产量0.28万吨,增长5.31%。蔬菜产量12.82万吨,增长2.3%;出栏生猪10.09万头,增长0.4%;期末猪存栏5.64万头,减少14.5%;出栏肉用家禽428.57万只,下降1%;全年肉类总产量1.64万吨,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5元,增长9.3%。
表1:2018年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 2018年 | 比上年 +、-% | |
粮食播种面积 | 公顷 | 10901 | 0 |
粮食总产量 | 吨 | 68246 | -0.1 |
其中:稻谷 | 吨 | 37335 | 0 |
高粱 | 吨 | 8853 | -1.8 |
油料产量 | 吨 | 2736 | 5.3 |
其中:油菜籽 | 吨 | 2515 | 5.8 |
蔬菜总产量 | 吨 | 128153 | 2.3 |
水果总产量 | 吨 | 7537 | 1.9 |
肉类总产量 | 吨 | 16426 | 3.7 |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 | 吨 | 7963 | 8.7 |
兔肉产量 | 吨 | 1669 | 2.1 |
家禽肉产量 | 吨 | 6719 | -1.3 |
禽蛋产量 | 吨 | 5549 | 3.9 |
生猪出栏头数 | 万头 | 10.09 | 0.4 |
年末生猪存栏头数 | 万头 | 5.64 | -14.5 |
家禽出栏 | 万只 | 428.57 | -1 |
三 、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第二产业增加值160.92亿元,增长10.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6%。其中工业增加值136.02亿元,增长10.5%,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55.4%,工业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1.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8%;轻工业增速10.6%,重工业增速14.1%,比轻工业高3.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增长19.2%,股份制企业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0.5%。
表2: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 | 计量单位 | 2018年 | 比上年+、-% |
饲料 | 万吨 | 8.3 | 20.3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万吨 | 0.6 | 20.0 |
饮料酒 | 万升 | 99.51 | 17.5 |
饮料 | 万吨 | 1 | 11.1 |
纸制品 | 万吨 | 42.1 | -2.3 |
多色印刷品 | 对开色令 | 19575 | -26.4 |
盐酸(氯化氢,含量31%) | 万吨 | 6.1 | 29.8 |
烧碱(折100%) | 万吨 | 8.8 | -1.1 |
硅 | 万吨 | 11.1 | 109.4 |
塑料制品 | 万吨 | 1.4 | 40.0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286.78 | 32.8 |
砖 | 万块 | 25989 | 40.9 |
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 | 万平方米 | 4.19 | 48.4 |
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 | 万平方米 | 3.38 | 74.1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1079.49 | 0.8 |
日用玻璃制品 | 万吨 | 3.5 | -78.4 |
玻璃包装容器 | 万吨 | 10.1 | |
瓷质砖 | 万平方米 | 1307.17 | 27.7 |
铸铁件 | 万吨 | 0.3 | 50.0 |
液压元件 | 万件 | 12.36 | 29.0 |
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 | 万吨 | 7 | 29.6 |
模具 | 套 | 189.0 | -49.1 |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 | 台(套) | 90 | 23.3 |
变压器 | 千伏安 | 35037 | -63.1 |
锂离子电池 | 万只 | 8429.2 | 87.6 |
太阳能热水器 | 万平方米 | 14.33 | 21.5 |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 万台 | 1095.95 | 418.7 |
二、企业效益总体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5.6亿元,增长18%,其中智能终端企业实现收入51.6亿元,增长756.1%,酒的制造业实现收入805亿元,增长13.5%,化工行业实现收入156.4亿元,增长12.3%,机械行业实现收入156.2亿元,增长7.1%,能源行业实现收入51.5亿元,增长5.7%;共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同比增长16.6%。
三、建筑业稳定发展。2018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6.8亿元,增长33.1%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7.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增长20.1%。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5.8%。商品房施工面积390.33万平方米,增长28%;商品房竣工面积80.19万平方米,下降16%;商品房销售面积197.09万平方米,增长21.8%。
五、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区有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109户,住宿和餐饮业单位21户。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7亿元,增长12.9%。
按消费形态分,全年实现商品零售72.76亿元,增长1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91.9%,是消费品市场的主要消费形态。实现餐饮收入6.41亿元,增长7.4%。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引领消费增长,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74.41亿元,增长21.2%。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情况看,化妆品类增长22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3.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0.1%,其他类增长20.8%,中西药品类增长17.7%,汽车类增长15.8%,家具类增长14.6%。
2018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718.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05.3公里。全区运输企业106户,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指营业额300万元以上或税收20万元以上企业)46户;2018年末全区有客运车辆409辆,货运车辆1153辆,船舶84艘。全区完成公路客运量 1145.72万人,下降29%,公路客运周转量65412.43万人公里,下降34.4%;完成公路货运量1674.4万吨,增长15%,公路货运周转量 298773.69万吨公里,增长9.2%;完成水路货运量554.6万吨,增长3.6%,水路货运周转量608229.73万吨公里,增长 9.9%。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57.07万标箱,增长3.7%。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35亿元,增长10.7%。
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加快“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开放型经济持续提升。挂牌成立川南临港片区驻香港办事处,“泸州—广州—香港”“泸州—钦州—新加坡”铁海联运班列稳定开行。成立川江航运公司,联合武汉航交所筹建泸州分所,泸州至上海“五定”外贸直航班轮水运时间缩短至12天,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7万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完成3.65万标箱,同比增长21.8%。常态运行“蓉欧+泸州港”号班列,“一带一路”国家馆群开馆运营,深化“自贸红利·区域共享”活动,与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协同开放合作关系。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试点、启运港退税试点成功获批,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通过预验收,综合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申创上报国务院。跨境电商产品突破15万票,进境粮食突破11万吨,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31亿元,增长172.8%,完成进出口总额148亿元,增长33%。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区共有旅行社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饭店)4家,星级宾馆(饭店)客房528间,其中:四星级宾馆(饭店)1家、三星级宾馆(饭店)2家、二星级宾馆(饭店)1家。全年我区累计接待各类游客680万人次,增长25.6%;实现旅游总收入57亿元,增长10.5%。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总收入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98亿元,自然增长4.5%,上划中央税收入18.97亿元,增长67.4%;上划省级收入5.42亿元,增长21.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1.23亿元,增长27.4%,税收收入占比70.3%。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支出32亿元,增长30%。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5.6亿元,增长5%;医疗卫生支出2.14亿元,增长3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7亿元,增长51.5%:住房保障支出1.85亿元,增长43.4%;农林水事务支出3.24亿元,增长4.5%。
金融信贷运行平稳。20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5.91亿元,比年初增加49.51亿元,比年初增长12%。其中,住户存款320.61亿元,比年初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259.71亿元,比年初增加56.26亿元,比年初增长2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1.49亿元,比年初增长31%。
七、教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有幼儿园92所542个班,在园幼儿15162人,专任教师827人;全区独立小学12所,九年一贯制小学部12所597个班,小学在校生28327人,毕业5220人,招生4640人,专任教师2000人(其中公办1148人);高完中初中部4所,独立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2所359个班,初中在校生29539人,毕业4228人,招生6172人,专任教师2001人(其中公办1563人);高完中高中部4所110个班,高中在校生9937人,毕业生1536人,招生1778人,专任教师672人(其中公办439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4.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6%,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5-48周岁人口非文盲率9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6%。参加普通高校考生(含高职)1267人,本科上线率51.58%,实际录入高校的考生1156人,升学率91.2%。
八、文化、体育、卫生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电视用户90734户,减少3682户,入户率94%。2018年底全区光纤有线电视用户80863户,减少4182户,入户率93%,可收到有线电视频道208套;农村建有光纤接点234个,实现村村通光纤;共建有光纤干线411公里,电缆网线411公里 ,农村(不含鱼塘镇街村用户)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0998户,有线电视覆盖入户率92%;有线数字电视可收到电视频道208套。建成镇级广播室9个,农村有线广播村通率达100%。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区文化馆1个、街镇综合文化馆(站)12个,全区文化馆(站)建筑面积5055平方米;体育场馆1个,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博物馆、展览馆1个,建筑面积789平方米;剧院、影剧院4个,建筑面积24343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10.59万册,接待读者10.35万人次。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提供“数字化图书馆”、图书借阅“一卡通”、“流动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服务。全区有文化经营户235家,其中:网吧46家;娱乐场所18家;演出团体13家;演出场所1家;电影放映单位4家;出版物零售130家;印刷企业23家。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全区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及运动会8次,参加体育活动及运动会人数15000人。运动员在参加市以上比赛中,获省级奖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1个;市级奖第一名6个、第二名9个、第三名10个。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8年末辖区内公立卫生机构、民营医院、村卫生站、诊所共433个。其中:医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建制镇卫生院9个, 妇幼保健院2个、疾病预防中心(站)2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村卫生室214个、诊所(卫生站所、医务室)174个。辖区内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4983张,比上年增加213张;卫生技术人员5436人,比上年增加5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02人,注册护士2087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5‰,下降0.78‰,婴儿死亡率0.95‰,下降1.9‰,新生儿死亡率为0.63‰,下降0.9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9.94%,下降0.06%,孕产妇死亡率为63.23/10万,比去年上升了37.34/10万。
九、人口、人民生活、劳动与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分局人口年度统计显示:2018年全区办理出生登记3945人,出生人口中男性2042人,出生率10.6‰,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07.3:100;办理死亡注销登记2437人,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4.1‰。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有户籍登记140615户,总人口37.23万人,户均人口2.65人。户籍登记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2.78万人,占总人口的88.1%;女性人口19.04万人,占总人口的51.1%;18岁以下的6.77万人,占总人口的20.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8.46万人,占总人口的2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常住人口(年末居住在本辖区内半年以上的人口)为3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2万人,城镇化率78.53%,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密度1115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1152人/平方公里。
人均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7元,比上年增加3274元,增长9%。其中:工资性收入24519元,增长8%;家庭经营净收入6331元,增长10.8%;财产净收入2237元,增长10.4%;转移净收入6400元,增长10.0%。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5元,比上年增加1641元,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9301元,增长13%;家庭经营净收入5851元,增长3.2%;财产净收入498元,增长4%;转移净收入3695元,增长11.2%。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970元,比上年增加1475元,增长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9242元,增长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838元,比上年增加1077元,增长8.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528元,增长3.5%。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62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7%,控制在要求的4%以内。养老保险覆盖20.08万人。2018年参保企业职工7.24万人,增加0.84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5268人,增加339人;参保企业退休人员2.69万人,增加0.33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2537人,增加85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9.3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3.25万人,增加0.4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25万人,增加0.7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58万人,增加0.98万人。其中:参保城镇职工4.57万人,增加0.7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01万人,增加0.21万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乡融合有力推进。专注功能完善,高品位打造宜居家园。实施城建项目20个,累计投资33.5亿元,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8.53%。云龙机场通航运营,兆和路二期建成通车,希望大道延长线、振兴路四段、二环路千凤路段加快建设。泸州植物园一期开园迎客,玉带河湿地公园三期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面积达10.41平方米。实施关口、高坝片区管网改造,升级污水处理厂2个,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示范点5个。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7个,征收面积约9.2万平方米。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设安全文明小区8个,新(改)建城乡公厕21座,治理违法建筑11.6万平方米,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特兴镇撤镇设街道,长安镇成为“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全域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成功申创省市级“四好村”15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区域环境全面提升。投入资金4.93亿元,实施重点治理项目11个,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高标准推进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整治工业粉尘、城市扬尘、燃煤锅炉、秸秆燃烧,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42.9微克,下降25.3%,空气优良天数达286天,同比增加44天。全面落实河长制,“碧水”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科学划定,玉带河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非法码头和砂石堆场完成整治,酒类企业酿造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76家。乡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运营,乡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75%。全域推进城乡环卫服务一体化,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铬渣场地生态修复一期竣工验收。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18年,建成省级安全社区1个,立案处罚73起,罚款309.53万元。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4起,死亡23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1950万元。
注:1、本公报中2018年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8年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未特别指定基期的增减幅度计算都是以2015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个别指标的基期数据有修订,增减幅度以此公报为准。
4、公报中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