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 合
全区行政区域面积333平方公里,区辖8个街道、3个镇,31个村民委员会、61个居民委员会。
经济总量。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反馈的结果显示,2020年龙马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99.6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7亿元,增长5.5%。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52%、44.2%,分别拉动GDP增长0.2、2.4、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55.4:41.5调整为3.9:54.4:41.7。
龙马潭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指标名称 | 总 量 (亿元) | 同比增长(%) |
生产总值(GDP) | 367.2 | 4.7 |
第一产业 | 14.34 | 5.2 |
第二产业 | 199.6 | 4.2 |
#工业 | 152.77 | 4.7 |
建筑业 | 46.85 | 1.0 |
第三产业 | 153.27 | 5.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38 | 2.5 |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 40.31 | 6.1 |
住宿和餐饮业 | 3.82 | -4.0 |
金融业 | 13.57 | 6.2 |
房地产业 | 32.02 | 0.7 |
营利性服务业 | 21.51 | 13.1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38.310 | 2.4 |
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增加值210.34亿元,增长3.7%,占GDP比重达57.3%,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206.48亿元,增长4%,占GDP比重达56.2%。
二 、农业
农业。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亿元,增长5.41%。其中:农业产值9.84亿元,增长4.4%;畜牧业产值9.03亿元,增长10.4%。全年粮食总产量6.85万吨,比上年增加53吨,增长0.08%。其中:夏粮产量0.28万吨;秋粮产量6.57万吨;全年油料产量0.28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13.09万吨,增长0.95%;出栏生猪8.76万头,增加1.64%;期末猪存栏6.3万头,增长43.3%;出栏肉用家禽480.65万只,减少0.17%;
2020年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 产品产量 | 同比增长(%) | |
粮食播种面积 | 公顷 | 11030 | 1.2 |
粮食总产量 | 吨 | 68529 | 0.1 |
其中:稻谷 | 吨 | 38237 | 2.2 |
高粱 | 吨 | 8568 | -4.4 |
油料产量 | 吨 | 2781 | 1.3 |
其中:油菜籽 | 吨 | 2556 | 1.3 |
蔬菜总产量 | 吨 | 130896 | 1.0 |
水果总产量 | 吨 | 8221 | 0.7 |
肉类总产量 | 吨 | -100.0 | |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 | 吨 | 6462 | -3.1 |
兔肉产量 | 吨 | -100.0 | |
家禽肉产量 | 吨 | 7431 | -3.4 |
禽蛋产量 | 吨 | 6620 | 14.6 |
生猪出栏头数 | 万头 | 8.76 | 1.5 |
年末生猪存栏头数 | 万头 | 6.3 | 43.2 |
家禽出栏 | 万只 | 480.65 | -0.2 |
三 、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2.77亿元,同比增长4.7%,占GDP的4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6%,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3.6个百分点。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品产量 | 同比增长(%) |
饲料 | 万吨 | 8.9 | 8.1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万吨 | 5.6 | 158.9 |
饮料酒 | 万千升 | 85.1 | -12.0 |
纸制品 | 万吨 | 37.6 | -17.6 |
盐酸(氯化氢,含量31%) | 万吨 | 7.3 | -1.8 |
烧碱(折100%) | 万吨 | 7.5 | -16.5 |
硅 | 万吨 | 12.3 | 58.3 |
塑料制品 | 万吨 | 1.8 | 9.1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216.0 | -4.1 |
水泥混凝土排水管 | 千米 | 416.4 | 12.2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1140.9 | 3.4 |
玻璃包装容器 | 万吨 | 13.1 | -5.3 |
液压元件 | 万件 | 17.6 | 14.6 |
锂离子电池 | 万只 | 14875.5 | -16.6 |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 万台 | 1615.5 | -27.7 |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30.7亿元,增长4.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收入43.5亿元,增长1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收入296.8亿元,下降0.3%,化工行业实现收入69.7亿元,下降1.9%,机械行业实现收入92.0亿元,增长17.2%;共实现利润总额40.3亿元,同比增长14.2%。
建筑业。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68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8.65亿元,增长6.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6.85亿元,增长1%,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服务业。全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3.2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0.31亿元,同比增长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2.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82亿元,下降4%;金融业增加值13.57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32.02亿元,增长0.7%; 2020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9.93亿元,增速3.9%,实现营业利润3.69亿元,增长1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66.9%,第三产业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项目投资增长66.9%。
从房地产开发看,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7%,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590.67万平方米,增长13.3%,其中住宅384.33万平方米,增长7.5%;竣工房屋面积194.29万平方米,增长38.3%,其中竣工住宅135.39万平方米,增长24.5%;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30.88万平方米,增长8%;商品房屋销售额157.85亿元,增长14.5%。
五、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市场。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96亿元,下降1.6%。限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4亿元,增长5.6%,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7.2%。城镇市场零售172.16亿元,下降1.9%;乡村市场零售5.79亿元,增长5.5%。餐饮收入4.42亿元,下降16.4%,商品零售173.54亿元,下降1.2%。
按消费形态分,全年实现商品零售173.54亿元,下降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97.52%;实现餐饮收入4.42亿元,下降16.4%。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情况看,限上企业增长6%,分小类来看:日用品类增长19.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4%,化妆品类增长6.7%,中西药品类增长12.9%,汽车类增长1.4%,其他类下降24.5%。
交通运输。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83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46公里。全区运输企业102户,客运车辆244辆,货运车辆1145辆,船舶62艘,完成公路客运量504.302万人,下降41.9%,公路客运周转量27162.574万人公里,下降45.5%;完成公路货运量1299.72万吨,下降6%,公路货运周转量217237.7万吨公里,增长6.3%;完成水路货运量590.51万吨,增长0.9%,水路货运周转量725856.45万吨公里,增长4.6%。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15.52万标箱,下降27.34%。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34亿元,同比下降26.2%,其中,完成外贸出口额13.39亿元,增长19.9%;实现外贸进口1.95亿元,下降79.8%。
旅游发展。全区共有旅行社1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饭店)2家,星级宾馆(饭店)客房336间,其中:四星级宾馆(饭店)1家、二星级宾馆(饭店)1家。2020年接待游人379.3万人次,同比减少40.9%;创旅游收入42.03亿元,同比减少38.34%。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全区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1.3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66.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务征收38.68亿元,财政征收25.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公共支出43.22亿元,同比增长31.9%,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30.26亿元,增长34.2%,民生支出占比70%,比同期减少6.2个百分点。
金融。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2.93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8.3亿元,增长13%。
七、教育
教育。全区有幼儿园93所669个班,在园幼儿16944人,专任教师1007人;全区独立小学13所,九年一贯制小学部12所,小学共计619个班,小学在校生29006人,毕业4894人,招生4714人,专任教师1979人(其中公办1442人);高完中初中部4所,独立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2所共计393个班,初中在校生18736人,毕业6137人,招生6207人,专任教师2135人(其中公办1545人);高完中高中部4所121个班,高中在校生6197人,毕业生1862人,招生2388人,专任教师669人(其中公办440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6%,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5-48周岁人口非文盲率9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1%。参加普通高校考生(含高职)3812人,本科上线率50.3%,实际录入高校的考生3344人,升学率87.8%。
八、文化、卫生
广播影视。全区电视用户85544户,减少10906户,入户率99%。2020年底全区光纤有线电视用户75833户,减少10151户,入户率95%,可收到有线电视频道208套;农村建有光纤接点240个,实现村村通光纤;共建有光纤干线415公里,电缆网线415公里,农村(不含鱼塘镇街村用户)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349户,农村有线电视覆盖入户率97%;有线数字电视可收到电视频道208套。建成镇级广播室8个,农村有线广播村通率达100%。
文化。全区文化馆1个、街镇综合文化馆(站)11个,全区文化馆(站)建筑面积5137平方米;博物馆、展览馆1个,建筑面积789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12.3万册,接待读者2.2万人次。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提供“数字化图书馆”、图书借阅“一卡通”、“流动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服务。全区有文化经营户109家,其中:网吧32家;娱乐场所23家;演出团体23家;演出场所2家;演出经纪机构3家。
医疗卫生。年末辖区内公立卫生机构、民营医院、村卫生站、诊所共443个。其中:医院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个、建制镇卫生院7个, 妇幼保健院2个、疾病预防中心(站)2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村卫生室197个、诊所(卫生站所、医务室)200个。辖区内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5187张,比上年减少102张;卫生技术人员6157人,比上年增加5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84人,注册护士2832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3‰,下降1.61‰,婴儿死亡率0.85‰,下降1.19‰,新生儿死亡率为0,下降0.6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100%,上升0.03%,孕产妇死亡率为0,跟去年一致。
九、人口、人民生活、劳动与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分局人口年度统计显示:全年全区办理出生登记3021人,出生人口中男性1592人,出生率8.09‰,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1.41:100;办理死亡注销登记2930人,死亡率7.85‰;人口自然增长率0.24‰。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有户籍登记143822户,总人口37.36万人,户均人口2.60人。户籍登记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2.61万人,占总人口的87.30%;女性人口19.17万人,占总人口的51.3%;18岁以下的6.79万人,占总人口的18.17%,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8.59万人,占总人口的22.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66元,比上年增加2846元,增长6.6%。其中:工资性收入27816元,增长5.8%;家庭经营净收入7260元,增长5.7%;财产净收入2697元,增长9.3%;转移净收入8194元,增长9.3%。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73元,比上年增加1874元,增长8.8。其中:工资性收入11502元,增长10.6%;家庭经营净收入6562元,增长4.4%;财产净收入498元,增长5.3%;转移净收入4610元,增长11.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01元,比上年减少58元,下降0.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615元,增长5.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337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6722元,增长6.2%。
社会保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59万人。养老保险覆盖22.57万人,参保企业职工8.92万人,增加0.68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0.57万人,增加0.02万人;参保企业退休人员3.32万人,增加0.34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0.2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9.5万人,减少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19万人,减少0.35万人。2020年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22万人,增加0.3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4.12万人,增加1.14万人。其中:参保城镇职工6.49万人,增加1.1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3万人,减少0.03万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截至本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63平方公里,建成莲子山公园、木崖公园、北滨公园等公园绿地、广场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9平方米。
生态环境。大力整治工业污染源,关停及整改高污染企业,全面完成建成区“煤改气”,2020年PM2.5平均浓度40.2微克每立方米,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4%。建立完善龙溪河、濑溪河小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完成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实施全域污水治理攻坚专项行动,城区实现雨污分流,高标准完成老鹰坵问题整改,玉带河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城区、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55%。推进土壤污染风险源、土壤污染突出区域、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等各项土壤污染排查工作,实施铬渣场地及周边土壤修复治理工程,推进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24个。
应急管理。全年应急管理局立案处罚89起,罚款307.05万元。全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8起,死亡19人,直接经济损失1705万元。
注:1、本公报中2020年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20年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及三次产业结构为最终核实数。
3、本公报中未特别指定基期的增减幅度计算都是以2015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个别指标的基期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4、公报中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5、2020年常住人口及相关指标数据,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