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4-07-09 16:14:37 【字体: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确立加快建成产城园港融合发展现代化强区,泸州共同富裕试验区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综合

全区行政区域面积333平方公里,区辖8个街道、3个镇,31个村民委员会、61个居民委员会。

经济总量。全年龙马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48.2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34.55亿元,增长5.3%,其中工业增加值176.16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7亿元,增长8.6%。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2%、43.2%、54.6%,分别拉动GDP增长0.1、2.9、3.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3.5:54:42.5调整为3.4:52.3:44.3。

表1  2023年龙马潭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指标名称

总量(万元)

增长(%)

一、生产总值(GDP)

4482767

6.6

  第一产业

150600

3.8

  第二产业

2345472

5.3

   #工业

1761620

0.6

 建筑业

584089

22.0

 第三产业

1986695

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487

7.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581882

9.3

住宿和餐饮业

48808

6.4

    金融业

173129

13.8

房地产业

347581

10.2

    其他服务业

553160

6.5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247.87亿元,增长5.2%,占GDP比重达55.3%。

二、农业

农业。全区202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7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10.99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8.13亿元,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6.91万吨,增长2%。其中:夏粮产量0.29万吨;秋粮产量6.62万吨;全年油料产量0.29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15.21万吨,增长7.4%;出栏生猪10.56万头,增长1.5%;期末猪存栏5.86万头,下降9.6%;出栏肉用家禽474.45万只,下降2.1%。

表2  2023年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增长(%)

粮食播种面积

公顷

11326

-0.23

粮食总产量

69089

2

  其中:稻谷

36864

-1.95

        高粱

8442

6.91

油料产量

2905

2.18

  其中:油菜籽

2637

2.01

蔬菜总产量

152096

7.35

水果总产量

14517.3

24.96

肉类总产量

16910

0.53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

8080

1.49

兔肉产量

1781

2.37

家禽肉产量

7049

-1.16

禽蛋产量

7170

-0.34

生猪出栏头数

万头

10.56

1.45

年末生猪存栏头数

万头

5.86

-9.55

家禽出栏

万只

47.45

-2.09

三 、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34.55亿元,增长5.3%,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2.3%。其中工业增加值176.16亿元,增长0.6%,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5.1%,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39.3%。

表3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本 月

本月止累计

累计同比+.-%

饲料

万吨

0.8

11.9

-12.5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1.1

11.8

0.0

饮料酒

万千升

7.3

49.7

12.2

化纤长丝机织物

万米

20842.0

139685.0

59.7

纸制品

万吨

2.7

40.6

-19.1

多色印刷品

万对开色令

0.0

0.5

0.0

盐酸(氯化氢,含量31%)

万吨

0.7

9.0

4.7

烧碱(折100%)

万吨

0.7

8.2

2.5

涂料

万吨

0.3

3.4

-20.9

塑料制品

万吨

0.4

3.4

54.5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9.6

146.9

0.3

水泥混凝土排水管

千米

20.6

274.1

-22.8

亿块

0.5

6.7

76.3

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

万平方米

0.1

0.8

-86.0

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

万平方米

0.0

0.8

-80.0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17.1

1332.5

-1.9

钢化玻璃

万平方米

0.1

1.8

-55.0

夹层玻璃

万平方米

2.0

18.1

-16.2

中空玻璃

万平方米

7.8

97.6

6.8

玻璃包装容器

万吨

0.1

1.9

-47.2

液压元件

万件

2.3

26.7

27.8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

台(套)

6.0

47.0

6.8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万台

172.7

1981.4

11.5

半导体分立器件

亿只

0.4

10.7

12.6

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务收入585亿元,下降3.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收入40.36亿元,下降25.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收入209.1亿元,下降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收入36.7亿元,下降16.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收入6.9亿元,下降72.3%,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收入20.8亿元,增长2.46%,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收入26.2亿元,增长20.2%;共实现利润总额75.7亿元,增长20.7%。

建筑业。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0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6.11亿元,增长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8.41亿元,增长22%。

服务业。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8.67亿元,增长8.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8.19亿元,增长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6.4%;金融业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13.8%;房地产业增加值34.76亿元,增长10.2%;202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99.69亿元,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4%,其中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52%。

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9%;产业投资增长51.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4%;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93.1%。

从国民经济行业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7.4%,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35.5%,建筑业投资下降49%,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7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8%。

4  2023龙马潭区分行业投资增长速度

行 业 名 称

增长(±%)

行  业 名 称

增长

(±%)

农、林、牧、渔业

35.5

房地产业(含房地产开发)

-14.8

采矿业

991.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73.6

制造业

47.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70.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2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47.7

建筑业

-4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批发和零售业

79.5

教      育

69.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6

卫生和社会工作

606

住宿和餐饮业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08.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6

房地产开发。年末有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42户,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5亿元,下降15.4%,其中住宅投资49.9亿元,下降12.1%。商品房施工面积402.7万平方米,下降16.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18.9万平方米,下降5.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7.1万平方米,下降65.1%,其中住宅57.8万平方米,下降63.6%。商品房竣工面积6.8万平方米,下降91.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8万平方米,下降87.0%。

商品房销售。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8.9万平方米,增长14.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1.8万平方米,增长11.5%。商品房销售额104.7亿元,增长10.6%。其中住宅销售额91.2亿元,增长12.7%。

五、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市场。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5亿元,增长11.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4.19亿元,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36亿元,增长14.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239.15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6.40亿元,增长12.8%。

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319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58户,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61户。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9.32亿元,增长15.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134.73亿元,增长15.3%。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9.66亿元,下降6.1%。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4.4%,汽车类增长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3%,中西药品类增长29.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4%,化妆品类下降2%,日用品类增长1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5%,家具类增长9.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

交通运输。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74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39公里。全区运输企业117户,客运车辆311辆,货运车辆1697辆,船舶45艘,完成公路客运量747.921万人,上升182.41%,公路客运周转量25757.7万人公里,上升23.21%;完成公路货运量1237.886万吨,上升2.27%,公路货运周转量267484.088万吨公里,增长70.09%;完成水路货运量685.701万吨,增长5.814%,水路货运周转量950712.053万吨公里,增长11.484%。

港口业务。全年泸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319.51万吨,同比增长4.93%,集装箱箱量21.05万标箱,同比增长10.62%,其中外贸箱量6.34万标箱,同比增长3.45%。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73亿美元,增长13.28%;其中进口额0.33亿美元,增长37.5%;出口额2.4亿美元,增长10.6%。按人民币计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亿元,增长16.78%;其中进口额2.36亿元,增长43.9%;出口额16.64亿元,增长13.74%。

旅游发展。全区共有旅行社1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饭店)2家,星级宾馆(饭店)客房336间,其中:四星级宾馆(饭店)1家、二星级宾馆(饭店)1家。2023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人数651万人次,同比增长54.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23.6%。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全区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69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税收收入9.6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54.5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务征收10.53亿元,财政征收7.1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公共支出29.4亿元,同比减少8.4%。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20.68亿元,减少5.5%,民生支出占比70.32%。

金融。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3.46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13.99亿元,增长33.4%。

七、教育、体育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4%,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75%,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5-48周岁人口非文盲率9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1%。2023年参加普通高校考生(含高职)7513人,全区共录取6235人,其中本科一批次录取665人,本科二批次录取690人,高职录4880人,录取率82.9%。

学前教育。全区幼儿园92所,在园幼儿15668人,专任教师1099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7929人。 

义务教育。全区独立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小学部11个,教学点4个,在校学生31321人,招生6226人,毕业生4782人,专职教师1671人,教职工2638人。全区独立初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1个,在校学生16218人,招生5326人,毕业生61385人,专职教师1228人,教职工2648人,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人数47539人。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学校1所,专职教师19人,教职工21人,招生29人,在校生110人,毕业生27人。

高中和中职教育。全区普通高中5所,招生2991人,在校学生8967人,毕业生2344人,专职教师640人,教职工951人。

体育发展。2023年,结合城市公园建设,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北滨体育公园。投入资金53万元,在原金龙镇粮站的土地上改建多功能运动场。投入资金53万元,在罗汉街道化工苑社区广场上修建多功能运动场。投入资金5000万元在鱼塘街道新建龙马潭区临港园区全民健身中心,预计今年4月建成投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2023年,第四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开幕式暨网球交流、2023中国网球巡回赛国窖1573 CAT500年度总决赛、四川省第一届绿道健身运动会(泸州市分赛场)沱江健步走等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火热举行。龙马潭区“环松滩湖”马拉松,第三届农民工运动会,达标测验赛(龙马潭区分站赛),全民健身职工台球赛、乒乓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成功举办。

八、文化、卫生

广播影视。全区电视用户97793户,增加2230户,入户率99%。2023年底全区光纤有线电视用户89863户,增加2230户,入户率97%,可收到有线电视频道208套;农村建有光纤接点380个,实现村村通光纤;共建有光纤干线655公里,电缆网线691公里,农村有线电视覆盖入户率97%;有线数字电视可收到电视频道208套。农村有线广播村通率达100%。
    文化产业。2023年,全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223家,其中:工业57家、商贸业164家、服务业1002家。共有规上文化产业企业29家,较上年底增加4家,同比增长16%。全年规上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35.55亿元,同比增长25.98%,占全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2.57%%,同比提升0.68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2023年末辖区内公立卫生机构、民营医院、村卫生站、诊所共418个。其中:医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个、建制镇卫生院3个,妇幼保健院2个、疾病预防中心(站)1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村卫生室138个、诊所(卫生站所、医务室)231个。辖区内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5925张,比上年增加327张;卫生技术人员6017人,比上年增加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01人,注册护士2846人。
    2023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1‰,下降0.64‰,婴儿死亡率2.67‰,下降0.82‰,新生儿死亡率为1.34‰,下降0.99‰。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9.93%,下降了0.01%,孕产妇死亡率为0,与去年一致。

九、人口、人民生活、劳动与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分局人口年度统计显示:2023年全区办理出生登记2013人,出生人口中男性1000人,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00:101.3;办理死亡注销登记2410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户籍登记146173户,总人口37.22万人,户均人口2.55人。户籍登记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2.88万人,占总人口的88.34%;女性人口19.2万人,占总人口的51.6%;18岁以下的62290人,占总人口的16.7%;60岁及以上的94507人,占总人口的25.39%。

居民收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3.8%,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3.4%,恩格尔系数3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6.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2%,恩格尔系数39%。

会保障。2023年养老保险覆盖23.89万人,参保企业职工10.167万人,增加0.4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0.62万人,增加0.01万人;参保企业退休人员3.83万人,增加0.21万人;参保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0.28万人,增加0.0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99万人,减少0.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14万人,增加0.46万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探索建设泸州共同富裕试验区,夯实富民基础。稳步推进老城提升,红星小区老旧改造全面竣工,罗汉临江苑、化工苑、航天苑老旧小区改造进入收尾阶段,小市老城区基本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完成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征地拆迁,胡市三教村、金龙西坛村、石洞雨珠岩村和永远社区通组道路实现提升硬化,张家祠北路延伸线、金岭北路等1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胡况路获评2023年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大件路公交首末站、胡市新能源停车场建成投用。110千伏医教园区变电站全面投运,提升了安宁、胡市片区用电保障能力。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双加、胡市分别获评全省“十大魅力乡镇”、全省“100个魅力乡镇”。

环境保护。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地扬尘、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出台秸秆禁烧奖惩办法,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建成投用,武骏光能烟气深度治理项目、北方天普尾气处理项目正式投运。深化水污染防治,沱江胡市堤防工程、石堡湾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工程、濑溪河重点小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龙溪河鱼塘生态廊道启动建设,濑溪河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扎实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启动机场噪音区搬迁和鑫福化工停产退出。

应急管理。深入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迎大运·保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出台安全生产30条措施,实战化运行安办专班,长江机械厂三厂区安全生产遗留问题、红星龙桥子住房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圆满完成成都大运会协同保障,妥善处理云龙机场、港城大道、双加搬迁安置历史问题,做好保交楼工作,服务保障龙透关大桥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常态化扫黑除恶、禁毒防艾、政府债务化解等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注:1、本公报中2023年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23年泸州市龙马潭区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未特别指定基期的增减幅度计算都是以2020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

4、公报中交通运输、金融、对外贸易、财政、教体、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