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新增10万人 泸州“产改”让工人“有为有位”

来源:泸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28 16:21:48 【字体:

近年来,泸州市聚焦产业发展,深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五年时间,改革亮点频现:全市产业工人新增1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28.14万人,为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以“产改”为契机,在加快创新产业工人成长机制、构建技能体系、加强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和维权服务等方面,泸州“内外兼修”,擦亮“产改”底色 。

抓引领,在全市掀起“产改”热潮

2022年9月,泸州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扩面百舸千帆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在职工100人以上或规模以上(年产值2千万以上)的企业中,遴选确定800家入库,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当前,泸州已遴选入库企业107家,为推动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呈现出全面铺开、多点开花、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掀起了“产改”热潮。

抓好产改工作,思想引领和文化建设是关键。泸州市构建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产业工人提供基本文化公共服务,打造“泸工大讲堂”品牌,深化“送文化进企业”活动,通过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职工艺术团等理论专家和文艺骨干志愿者队伍,走进园区、企业、项目一线、学校,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和文化服务活动1100多场,覆盖职工49.5万人次。

提素质,产业工人数质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今年4月,中国轻工工匠学院正式开班,该学院的成立,促进了泸州在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也让更多工匠人才从“学院”走向“市场”。

依托学院平台,泸州老窖集团与有关协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用人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建设、工匠培养方面加强合作,探索产业工匠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职工是投身“产改”实践的主力,为了使职工以更大的积极性投身建功立业,五年多时间里,泸州坚持“教培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中国轻工工匠学院,全链条培育“一流工匠”,职教专业基本覆盖全市产业类型。建成川南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年培训量超2万人次,全市高技能人才达6.55万人。

从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着手,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创造幸福。

强保障,彰显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

前不久,泸州市总工会打造的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包含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多功能交流区、情绪疏导室、劳动争议调解室等多种服务功能。

加强阵地建设,是提升广大职工幸福感的一个方面。多年来,泸州围绕产业工人特点和需求来谋划和推进改革。如设立困难职工帮扶站(服务站)和帮扶基金;免费为职工提供工作餐、工作装和公寓;成立以一线职工为主的“职工生活福利委员会”;成立直播电商、外卖配送、网约车等行业党委,做实白酒、现代医药等产业链党委,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等,做细职工服务工作。

围绕产业工人成长发展需求,泸州从2019年开始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对获评者给予连续3年每年1万元补助;每年开展“酒城工匠”寻找活动,聚焦产业发展一线,分行业挖掘具有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优秀技能人才,激励产业工人精进工匠技艺、传承工匠文化。

据统计,目前泸州已评选“酒城工匠”84名、“酒城酒匠”40名,技术标兵(能手)385人,计划4年内市、县(区)两级工匠达1000名以上。

周梦颖 朱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